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什么散文(像山那样思考)
来源:互联网时间:2023-08-01 23:37:00

1、??作文吗?追问:不是,怎样预习这篇课文追答:嗯嗯追答:快速地阅读全文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2、 思考:文章题为“像山那样思考”,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?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、缘由。

3、 2、面对这声狼嗥,留意的有哪些事物?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?3、除了这些事物,还有什么也有感受?是怎样的感受呢? ——还有“这座山”,它的反应则是“深刻的”长久的“客观的”。

4、 5、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? ——是“我”对这声狼嗥的理解,是“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”。

5、 6、“我”对这声狼嗥的认识,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,那么一开始“我”是怎样的呢? ——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,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,肆意猎杀与破坏。

6、 7、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? ——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,作者有所启发,有所意识,有所察觉。

7、 8、让我们齐读第六段,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、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。

8、 ——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,写出自己的触动。

9、 9、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,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? ——写狼“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”嬉戏”,与狼令人难受的、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,反衬人的冷酷。

10、 ——“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”,让人顿生怜悯之心。

11、 ——“无动于衷”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。

12、 10、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,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? ——山失去了狼,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。

13、 1有了触动以后,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,进一步得到验证: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。

14、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,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,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,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,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。

15、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。

16、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,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。

17、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?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,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,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,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。

18、 ——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,比如“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”,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,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。

19、 ——“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。

20、”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,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。

21、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。

22、 12、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、为中心的认识,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,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。

23、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,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。

24、 13、“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”,现在我们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含义? ——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,否则必将自食其果。

25、 ——狼嗥告诫人们: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,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。

26、 ——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、和谐相处。

27、 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。

28、是啊!万物之问都是平等的,要相互尊重,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。

29、狼嗥的“悲哀”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,“骄傲”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,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。

30、 14、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,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,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与一般介绍自然、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文章不同?不同在哪里? ——一般这类文章都是科学语体,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,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。

31、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,较多地用了排比句。

32、 ——是一种诗化的语言,充溢着诗意美。

33、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,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看了会喜欢。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