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内江」隆昌市石碾镇:乡贤助力做活“土地文章”,跑出振兴“加速度”
来源:腾讯网时间:2023-08-14 10:21:25

近年来,隆昌市石碾镇聚焦做活“土地文章”,以盘活辖区土地资源为抓手,探索形成“连片建园区+大块种粮食+边角补药材”的“新打法”,凝聚辖区乡贤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多方合力,突破辖区农业经济发展“瓶颈”,让村民尝到“甜头”,好日子有了“奔头”。

连片建“园区”亮“品牌”

“春有李子花似雪,夏挖雷竹有食趣。秋橘玉米仓库满,冬季年猪肥又壮……”1200亩李子、雷竹基地,5000亩柑橘生猪种养园区,川渝合作万亩玉米制种基地,还有最新的碉楼黄花风铃木网红打卡地,这些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园区,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,越来越成为石碾吸引外来旅客前来游玩的“活招牌”。


【资料图】

“你别看现在这片玉米基地又平又大,前几年这还只是一块块分散的小块土,中间还有一个小荒坡。随着玉米基地的建设,这一片被流转开发,去年都已经收获一季玉米了。”石碾镇乡贤秦启万介绍道。

石碾镇地形平坦、土壤肥沃,对于规模化、集约化经营有着显著的地理优势。近年来,石碾镇积极招商引资、流转土地,将撂荒地治理与农业产业项目相结合。按照“党政班子+乡贤+非公经济人士”的对话模式,由党政班子成员向上级对接政策,乡贤下沉一线、牵桥搭线,为辖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、企业业主营造优质营商环境。将20000余亩“小而散”的土地,建设为12个“精而靓”的现代农业园区,向规模化找效益,用特色发展造“品牌”。目前,辖区12个园区每年产生经济效益近2个亿,吸引川渝毗邻地区旅客9.8万余人次。

大块种“粮食”保“粮袋”

“唐二哥,水稻收获前要控水控肥。不宜过早断水,防止早衰,还要注意病虫害。同时,收获前要提前放掉田间水,等待完熟后及时收割。”石碾镇唐家桥村乡贤兼“田秀才”文德菊正在给9社村民唐兰忠讲解水稻收获前的注意事项。据了解,该村村民在种植粮食的基础上,积极养殖小龙虾,发展稻虾种养的生产模式,实现亩均利润是提升3倍,且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。

像文德菊这样的指导辖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,全镇共有283人,其中乡贤45人,非公有制经济人士24人,新型农民182人,其他人员32人。他们分布在辖区的各村各社,群众在生产时遇见的问题,是第一时间为群众提供解决方法的“贤”助手。

石碾镇通过解决辖区农民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难题,引导农民将辖区土质肥沃、阳光充足、方便耕种的大块良田,种植水稻、玉米和油菜等粮油农作物。同时,在粮食、油菜收获后轮种各类蔬菜,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和村民收益。2022年,我镇47889亩优质大块农田所生产的各类农产品25302吨。

边角补“药材”鼓“腰包”

面积小、土地贫瘠,投入高且回报周期长等因素,让这类“边角”撂荒地成为整治工作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

从2020年开始,石碾镇在车家堰、小湾等5个村内,按照“因地制宜、宜特即特”的发展思路,将区域内160余亩“边角”撂荒地,采用“合作社+乡贤+非公有制经济人士+农户”的模式,通过流转土地、聘请农户种植、公司统一收购作物的方式,每年生产枳壳、车前草、折耳根等中药材1000余吨,带动周边5个村60多户脱贫户就业,年人均增收1.2万元。

“我们小湾村4社旁边那几块地,撂荒时间较长、位置偏僻,土壤条件一般。之前镇上请来专家认为不适合种枳壳,但是种鱼腥草、车前草会有不错的收益。”在小湾村撂荒地整治议事会上,乡贤宋建建议将辖区的“边角”荒地进行综合利用。

近年来,石碾镇因地制宜,在辖区小块的“边角”撂荒地大力发展枳壳、车前草、鱼腥草等特色农业,切实把荒地变成“丰收田”“致富田”,形成村集体经济创收、企业借机发展、群众务工致富三方共赢的局面,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目前,辖区流转“边角”撂荒地400余亩,2023年预计产值达500余万元。

关键词: